过去与将来,师范之变。
北京师范大学
一直以来,国内许多人对校名中带有“师范”二字的高校都有或多或少的偏见,每年招生季,“不读师范去师范大学干什么”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于有时北师大的学生也要发声为自己学校正名。与此同时,面对生活压力和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不少考生和家长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地位和待遇有所顾虑。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师范院校对学生实行免费政策,这一政策让许多家境贫苦的优秀学生得以继续学业。基于此,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被外界视为是穷学生、乖孩子。甚至于民国时期的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就存在“非云岭南,东吴,勷商之豪华,实则母院俭朴之甚而见诸形状耳”的评价。
华南师范大学
国内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以及北京师范等一流高校,其源头分别包含了民国时期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彼时的师范学校只有文理两科。现如今国内领先的几家师范高校则大多是50年代年院系调整的产物。
面对这些现象,过去二十多年来,尤其是211工程开展之后,几家师范高校都有所行动。如今几家师范高校的师范生比例基本控制在30%以内,比例最高,承担国内重点师范院校中最大规模师范生培养任务的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在40%左右。
上世纪90年代高校实行收费改革后,师范院校也实行全额缴费,面对同一科类不同高校一口价的状况,家境不再是报考师范院校考生们的首要考量,取而代之的是学校的学科实力和地理区位,在北上两所985师范高校,家境几乎不再是考生们报考时的考虑因素。
华东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在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和地理科学,而大多50年代之后才成立的师范高校们,不再只是发展文理两科,现今师范高校的医工两科都有快速发展。尽管不设置专门的医学院(部),ESI临床医学的名单中依旧不乏师范高校的名字,师范高校们的工科实力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北师大早在1960年就成立了天文系,1979年与北京市共建了低能核物理研究所,2005年之后又成为国内刑法学重镇。华东师大1995年向国内外开放河口海岸学实验室,2011年借势成立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2012年与纽约大学合作设立的上海纽约大学挂牌成立。北师大、南京师大等师范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其他综合性大学已无二异,在教育部上一轮学科评估当中,它们有诸多理工科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一较高低。
华中师范大学
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今年6月,教育部宣布部署了211、985、重点特色学科项目、优秀学科创新平台的规范性文件失效。重点师范高校们一方面继续摆脱固有印象,另一方面积极抢抓新的发展机遇,不断寻找新的定位,探索转型发展之路。
- 北京师范大学: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大学。
这其中,只有北师大和南京师大没有在定位中提及师范或教育二字,其余几家则依旧坚守了自身的师范特色。,但华东师大已经明确提出缩招师范生,且未来取消本科阶段师范教育。在建设一流大学方面,只有北师大和华东师大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东北师大则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师范类(专业/学科)。在知名度方面,只有华东师大和华南师大提出了建设世界知名大学的目标,而南京师大和湖南师大则提出了要求更高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目标。在类型定位方面,华东师大和华中师大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华南师大和湖南师大提出要建设综合性大学,而陕西师大则是研究性综合性都要建设。
东北师范大学
一所高校对自己的定位,能够反应该校对自身实力的认识和转型(发展)方向,也可以为参与者和旁观者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
从民国时期六大国立高师的典范地位,到院系调整之后的文理院校,再到如今国内师资培养重镇以及或研究或综合,或一流或知名的未来定位,师范二字,其代表的意义不断变化,被冠以师范二字的高校,也不断在向外界展示自己新的形象。说到底,一切都还是在改变。